状态估计理论体系下的“滤波”概念

相关文章

“滤波”的常见误解

在接触状态估计的相关理论之前,估计有不少人对于“滤波”一词的理解都是:

给定一个信号,在时域上绘制出来之后“锯齿状”比较严重,那就用一个滑动窗口求一下均值,使得信号曲线更加平滑,这个过程就叫做“滤波”,对应的滤波器就是最基础的均值滤波器

但是,开始接触到所谓的卡尔曼滤波器、贝叶斯滤波器这些针对状态估计而产生的概念之后,就发现此前对于“滤波”这一概念的理解需要扩展一下才能适应。

状态估计理论体系下的滤波

在状态估计理论中,核心任务是知道某个时刻下,目标系统的某个状态。想要知道这个状态,势必要进行观测。

在实际工程中,目标状态往往不能直接通过观测得到。比如某个加热炉中心的温度(高到爆表),我们可以通过观测炉表面的温度,来估计中心温度。这种做不到直接观测的目标状态,可以称其为隐状态。

现在假设我们针对这个系统在时间轴上进行了一系列观测,得到:$y_1$,$y_2$,$y_3$,… ,$y_k$。然后,我们要使用这些观测值,来估计$k$时刻的隐状态$x_k$。

如果,我们只是用到了$y_1$,…,$y_d$这些观测,那么

  1. 当$d < k$时,我们称这个做法叫预报(predicting);
  2. 当$d > k$时,我们称这个做法叫平滑(smoothing);
  3. 当$d = k$时,我们称这个做法叫滤波(filtering);

也就是说,此前理解的“滤波”,在状态估计的语境下,其实更接近与平滑。